首字母A


首字母A

“爱国者”反导系统

美国的车载式反战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用于全空域防空作战。1984年开始部署。拦截武器已经由“爱国者-II”改为“爱国者-DI”。该系统由四联装箱式发射车、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车、作战信息控制中心及电源车等组成。“爱国者-III”主要是采用双模主动雷达导引头或毫米波导引头,拦截高度100~150千米。战区髙空面防御系统的射程可达200千米;采用先进的复合制导方式,提髙了命中精度和抗电子干扰能力;增大地面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功率,扩大了探测距离,可以从超低空到髙空探测目标;改进导弹发射车,使装弹时间缩短80%;改用遥控发射,把发射车部署在距离控制中心15~20千米处,扩大了防区,提髙了系统的生存能力。导弹使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弹头为近距脱靶破片杀伤型战斗部和无线电近炸引信。使用时,依靠预警卫星和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提供目标信息,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与其他拦截器组合成双层反导系统。


鞍部

山脊上相邻两山顶连接处形成的马鞍状的低凹部位。多有山间道路通过,是扼控道路通行的重要地段。


暗堡

巧妙利用地形构筑并经严密伪装的射击工事。通常用以掩护坑道口,封锁接近地和交通要道等。


岸舰通信

海军岸上指挥机关与水面舰艇之间建立的通信。主要任务是保障岸上指挥所对海上舰艇不间断的指挥和舰艇及时向岸上指挥所报告海上情况。主要方法是岸上指挥所建立无线电通播网,用短波或通信卫星向海上舰艇传递指挥和情报信息;组织无线电指挥网,以短波或通过卫星沟通双方通信,在指挥网内,除按级指挥外,髙级指挥机关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对舰艇实施越级指挥。岸舰间的通信方式,通常有无线电报、电话、传真、数据和图像通信等,并均可附加保密设备,进行保密通信。


岸对潜通信

岸上指挥所对海上潜艇的通信。主要使用大功率长波、甚长波、超长波和蓝绿激光通信手段对潜艇进行发信,并全时接收潜艇的快速短波发信;也可通过卫星进行双向通信。其特点:采用定时单向发信(广播)的方法,以适用海上潜艇活动的隐蔽性要求;通信方式为简单的密码电报和约定信号,以求保密;岸上需建立庞大的专用对潜发信网和对潜收信网,以保证对海上远距离、多方向、多艇群的水下通信畅通。


岸舰协同

海军岸防兵与水面舰艇部队为遂行共同的作战任务而进行的协调配合。目的是形成岸舰协同作战的整体打击威力,有效地抗击敌方来自海上的进攻。通常以岸防兵的行动为准,协调水面舰艇部队的行动。


岸勤部

主要担负舰艇部队后勤补给和技术保障的海军一级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支队编制有岸勤部。编有警卫通信分队、技术分队、勤务船中队、装备修理所、军人倶乐部、医疗所、仓库、码头管理所等。主要负责保障舰艇的驻泊、港岸训练、军需供应、油水弹药补给、装备维修和舰员休息等。


爱国者导弹

美国研制的全天候全空域地空导弹。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爱国者导弹系统进行重大改进,研制出“爱国者”-1、“爱国者”-2、“爱国者”-3三种改进型。“爱国者”-2为单级固体导弹,弹长5.3米,弹径0.41米,最大速度达6马赫,最大射程100千米,作用髙度可达25千米。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发射方式采用发射车四联装箱式倾斜发射,地面雷达和火力控制站搜索、控制、发现目标,导引弹头击中目标。具有拦截髙度高、作用距离远、反应时间短、杀伤概率高等特点。主要用于战术弹道导弹防御,曾在海湾战争中使用。


岸舰导弹

亦称“岸防导弹”。从岸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是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战斗部通常为常规装药,制导方式多为复合制导。包括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类型。射程为数十至数百千米。飞行速度多为高亚声速。巡航高度为数十米至数百米。如瑞典的“RBS15”岸舰导弹,中国的HY-3岸舰导弹等。


阿里亚娜

欧洲空间局各成员国联合研制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系列。从1973年开始,先后成功研制出“阿里安”1、2、3、4号,均为三级火箭。“阿里安”4为采用助推器的三级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大可达42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的“阿里安”5火箭,基本型于1997年发射成功,为采用助推器的两级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6.2~1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