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 火炮术语


陆军 火炮术语

火箭炮

旧称“战防炮”、“防坦克炮”。用于毁伤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身管长,初速大,弹道低伸,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大,机动性能较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坦克的发展,出现了专用反坦克炮,其口径为20~37毫米,发射穿甲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坦克炮口径增大到57~100毫米,使用破甲弹和超速穿甲弹,初速达900~1000/秒,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可达70~150毫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导弹的滑膛反坦克炮,破甲效力显著提髙。

BM-21式火箭炮 WS-2 多管火箭炮 


反坦克炮

旧称“战防炮”、“防坦克炮”。用于毁伤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身管长,初速大,弹道低伸,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大,机动性能较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坦克的发展,出现了专用反坦克炮,其口径为20~37毫米,发射穿甲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坦克炮口径增大到57~100毫米,使用破甲弹和超速穿甲弹,初速达900~1000/秒,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可达70~150毫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导弹的滑膛反坦克炮,破甲效力显著提髙。

89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激光炮

亦称“空气炮”、“氢气炮”。依靠压缩气体膨胀作功发射弹丸的身管射击武器。由两个炮膛互相连接的炮管构成。在中口径炮膛内点燃发射药后,火药气体推动活塞,使活塞急剧压缩氢气(或氦气),氢气(或氦气)进入小口径炮管,推动弹丸高速运动。弹丸的初速可达10千米渺。20世纪末,美国、法国、加拿大和英国已研制此种火炮。


轻气炮

亦称“空气炮”、“氢气炮”。依靠压缩气体膨胀作功发射弹丸的身管射击武器。由两个炮膛互相连接的炮管构成。在中口径炮膛内点燃发射药后,火药气体推动活塞,使活塞急剧压缩氢气(或氦气),氢气(或氦气)进入小口径炮管,推动弹丸高速运动。弹丸的初速可达10千米渺。20世纪末,美国、法国、加拿大和英国已研制此种火炮。


液体发射药炮

以液体发射药为能源的火炮。有一次注入式和再生注入式两种。一次注入式的是在发射前将液体发射药注入药室,然后点火发射。再生注入式的则是在发射过程中,根据需要用泵将液体发射药泵入药室,通过调节泵入速率来控制燃速,从而控制初速和射程。其初速大,发射速度快,随炮携行弹药多。


机器人炮

亦称“智能炮”。依靠智能装置操纵的火炮。由射击和控制两大部分组成。射击部分由火炮机器人操作,完成装弹、发射等动作;控制部分由供弹机器人操作,负责补充弹药和控制火炮运动。射击时,供弹机器人将接收的目标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射击指令并传给火炮机器人;火炮机器人接收目标信息和射击指令,进行弹道计算并实施射击。全部工作可在数秒钟内完成。


原子炮

亦称“核炮”。用于发射核炮弹的火炮。其构造与普通火炮相同。主要用于对战术核武器、重要支撑点、预备队和指挥所等目标实施战术核打击。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专门研制成280毫米加农炮,用于发射重约360千克的核炮弹。该炮最大射程28.7千米,核炮弹威力相当于15千吨梯恩梯当量。60年代以来,核弹头实现小型化,大口径常规火炮也可发射核炮弹,已无需专门的原子炮。


链式炮

以外部能源驱动链条传动装置作周向运动,带动炮闩后坐、复进,完成射击循环动作的火炮。结构紧凑、工作可靠、维修简便、射速易控制,但受链条的限制多为小口径航炮或装甲车载炮所采用。美国于1980年研制出步兵战车和轻型装甲车载的25毫米链式炮,1984年配装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


转管炮

采用转管式自动机的火炮。常见于小口径航炮、舰炮、高射炮。多个能转动的身管联装在炮尾转子前端,每个身管都有各自的炮闩(又称机心),并固定在一个机心匣内。射击时,自动机靠外部能源(如液压马达)或自身能源(即火药燃气)驱动,使多个身管连同机心匣一起旋转,同时带动供弹机构工作。身管和机心组件旋转到一定位置时,一根身管发射,其他身管分别完成装±真、闭锁和抽筒等动作。每转一圈,各身管逐次发射一次。有外部能源式和内部能源式两种。外部能源式转管炮射击时可实现无级变速,但需提供旋转能量;内部能源式转管炮首次发射需由人工操纵或采用装弹机装弹。


转膛炮

采用转膛式自动机的火炮。常见于小口径航炮、舰炮和髙射炮。有导气式和后坐式(或称管退式)两种。发射时,利用导出的燃气或炮身后坐能量,使带有多个弹膛的弹鼓绕中心轴旋转。弹鼓旋转一定角度时,有一个弹膛的轴线与身管轴线重合,在此瞬间该弹膛可以准确击发,其余弹膛则同时完成进弹、推弹、抽筒等动作。如此循环,使各弹膛依次与身管对正完成发射动作。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制出20毫米双管8膛后坐式转膛航炮,单管射速达到2100/分。